世界读书日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是《阅读是一种责任》。阅读使人类产生思想,从一般的动物群中脱离出来,变成高级动物。这种能力可以转化为生存能力,最终让人类超越其他生物,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既然阅读对人类影响这么大,那么它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1
“天地之书”与“文字之书”
人类的阅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们是“天地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阅读宇宙天地和社会这本大书,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道。文字产生后,人类开始进入文字阅读时代,这是人类阅读力和思想力提升的结果;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今天,人类又迈入阅读屏幕的新时代。三个阶段层层推进,各自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在天地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与很多动物相比,人类在力量、速度、耐力上都没有优势。但是,我们有一项独特的能力——超强的记忆力,而且可以在记忆力的基础上形成高级思维。
而想要将这个能力发挥出来的首要条件就是读天地之书。在这个历程中,人类第一桩最具革命性和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先祖在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农作物年复一年的生长规律,进而定居下来,并种植农作物。
为什么定居对人类如此重要呢?因为这是一个把人从动物世界脱离出来的重要标志。如果不能自己种植植物和驯养动物,就得跟其他动物一样过着风餐露宿和漂泊流浪的生活。定居和种植使人类开始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食物生产。
火的使用和冶炼技术的运用是人类发展的另一个革命性和标志性事件。火本是凶险的,人类却发现了火的好处,并将它很好地加以利用。
人类学会用火之后,就可以用火捕猎、烤肉。食肉对人脑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能够让人类寿命进一步延长。但火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它还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能源和动力,并在生产领域引发了另一场革命,那就是冶炼技术的发明。
在人类用火和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语言诞生了。直立行走、制作工具和劳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通过读“天地之书”,人类不仅获得了无限的物质力量,还拥有了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发展宗教、文学、艺术的基础。
进入定居农业社会后,人类依然靠天地吃饭,所以人们敬天地之神。宗教信仰就顺势发展起来。
宗教信仰需要表达,原始艺术又随之发展,壁画、图腾都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心中有了敬畏和崇拜之情,人类就开始了道德进化。就这样,原始宗教和艺术拉开了人类思想的序幕,站在了文明的大门口。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口头文学为文明带来了曙光。这是一种以语言为核心的文学创作,记录着古人的智慧,例如口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歌谣等。早期神话就像社会的黏合剂,教会人们更加有序地生活,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合法、合理的依据。故事和传说进一步促进了文字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伴随着“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冶炼技术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首先,文字可以穿越时空交流。而且,文字可以保存和记载,将思想、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图书就是承载文字最早的一种形式。
借助文字,人们交流协作起来就更便捷了,大家更紧密地聚集在一起。
德国著名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说过: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城镇文化,所有文化的思想家都生活在城镇之中。人们在城市中交流、创造,思想和文化也生长得越来越茂盛。
“城市革命”是一个农民市民化和市民知识化的过程。“城市革命”一个重要特征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劳动者被分为物质生产者和精神生产者。在物质方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越来越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精细化。在精神方面,我们常说“生活有态度”,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精益求精。但在早期的时候,物质生产者占多数,精神生产者占少数。因为相较于语言,文字更加复杂,需要学习才能掌握。在当今21世纪,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不过,中国的城市化还在继续。我国国民的阅读率也很低,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纵观历史,现代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现代科学的兴起,都与印刷和图书密不可分。现在,知识分子依然是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个群体。文字之书的创造与传播依然是推动全球文明的主要动力。
2
信息时代的“屏幕之书”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知识开始高速地传播和发展,信息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屏幕之书”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为信息技术带来了突破性发展,世界迈入信息社会。20世纪开始,传播技术开始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相继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今天,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阅读也随之改变。
那么,人类的阅读发生了什么改变呢?首先是阅读方式改变了,人们从读纸质书到“读屏”。读屏并不是说“屏幕”取代了传统的图书,只是阅读方式多样化的体现。海量的信息造就了“信息爆炸”现象。
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全面信息化,新的经济形式诞生。互联网把全球各国联络在了一起,连接了全球需求和市场,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西方有“推特”和“脸书”,中国有微信、抖音等。通过这些互联网平台,人类更加密切地交流和学习。
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在抖音分享视频?为何喜欢刷微信朋友圈呢?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社交和传播媒体如此受欢迎,其背后有三大动力:一是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性大脑的进化。人类是群居性动物,需要社会交往;二是大约10万年前人类有了语言之后,语言的传播;三是大约五千年前书写的发明。这告诉我们,人类有一颗社会性大脑,所以热衷于分享型社交,无论是早期的口头交谈、纸张书写还是现代的互联网承载,都只是方式而已。
城市文明的发展,也在引发一场教育革命。人类书写和阅读本来是从读图开始的,不断发展,从直观到抽象,从浅近到深远,从稀缺到巨量,从信息闭塞,到知识爆炸。但现在我们好像回到了原点,屏幕阅读时代,相较于文字,人们好像更倾向于读图。虽然各界人士都提出过,要借助信息科技变革教育,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甚至游戏打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思路。但是,阅读如果单纯地向声音和画面转变,从教育上来说可能是种倒退。
阅读有四层含义,分别是:有节奏地朗诵、把文字背诵下来、不断地思考、不断领会其内涵。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过一项研究,显示人在读书时要比听书时更加专注。这其实是有依据的。从生理学来讲,眼睛联通着心,所以说“过目不忘”“触目惊心”。而耳朵与心的连接程度比较弱,所以说“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这说明人的注意力是需要眼睛,需要视觉的。这就是为什么小时候看着课本大声背诵的诗句现在依然很熟悉,甚至还能背出几句。
无论如何,读图不能取代文字阅读,浏览信息也无法替代思考性的阅读,泛娱乐化的学习可能把孩子引入歧途。人们通过阅读,发展了思维力,有了思想。思维和思想又推动了人的进化和发展,这才是阅读重要的本质所在。
信息社会的阅读是有很多矛盾的。首先,“信息巨人”与“知识侏儒”并存。信息很多,但是知识很少。一来,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构成知识,也不是所有信息都有价值。“信息过载”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容易产生焦虑感。二来,构成知识的那部分信息,如果要积累下来成为智慧的一部分,需要理解、消化,光靠浏览是无法实现的。
再者是虚假信息和权力边界问题。现在,网络上每年都有文章盘点本年度谣言。除了谣言,还有各种“花边”信息以及“复制、粘贴、拼凑”的信息。如果长时间浸泡在这些垃圾信息中,我们可能变得越来越无知。出现这些状况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了发布文字的平台,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缺少对文章质量把关的有效门槛,事情就变坏了。
另一方面是经济和市场的驱动。为了阅读量、点击量、广告费,很多人不惜牺牲知识,只为博取眼球。另外,大数据和信息依赖也是推手。人们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只要点击和搜索,就能获取想看的信息。久而久之,我们越来越依赖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但是,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表示:“信息提取”无论有多快,都无法替代借助直接的、个人审视知识进行发现的方式,并且它是按照自己的步调沿着相关文献深入发展。
屏幕阅读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阅读层面的,还影响社会文化。人要生存,就离不开物质,物质影响着精神。但是现在书籍存储在了电脑硬盘、U盘和云端里,想象一下,我们走进一个屋子,原本整面墙摆满了书籍,心中有一种精神满足感和特殊的情感。现在,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陈列着硬邦邦的阅读器、电脑,可能还得连网才能看书。我们没有了实体书的触感,也不再需要用手触及书本,调整阅读姿势。阅读的仪式感没有了,阅读的文学气息不复存在。书籍本身还具有文化性,它的封面设计和内容体现出了不同国家、民族以及不同领域的文化。它还可以作为收藏品和装饰品融入生活。但屏幕阅读,让书籍带来的这些物质文化都流失了。
那么,屏幕阅读的读者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受众。人们评论交流更便捷了,可以进行低成本的沟通。但这种自由和平等是虚幻的,英国《观察家报》的爆料人怀利表示:“要利用‘脸书’用户的信息,依据对他们的了解建立模型,投放内容迎合他们内心邪恶的一面。”类似的大数据操纵让普通民众受到蒙蔽和引导却难以发觉。
传播学者伊尼斯曾提出: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需要维持恰当的平衡,而不同媒介的性质在这两者中往往会有偏向。古代刻在石头上、写在竹编上的文字,易于保存和传承但却不利于运输传播,因而它们是偏向时间性的。书籍也是如此,图书可以长时间保存,代代相传,利于维持社会长久的稳定。而互联网则不一样,谷歌的宣言是“让信息在全世界触手可及”。信息发布出去就可以传播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并且新的信息很容易覆盖旧的信息,因而网络媒体偏向空间性。所以,有人说目前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是人们的情绪。
面对这些变化,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方法也在不断升级。一些大型组织和机构利用这些传播规律,充当起了“知识经纪人”的角色。他们制造信息、发布信息,制造跟帖、引导舆论,形成大数据。世界的竞争上升到文化的竞争,传播媒介会是一个主要作战工具,互联网是主战场。谁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引导公众的大数据,谁就可能实现屏幕阅读时代的愿望。
至今,农业革命依然供养着人类,读“天地之书”是人类的智慧来源。读“文字之书”伴随着城市革命,也是我们至今最重要的发展思想的方式。信息时代下的“屏幕之书”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用狄更斯的话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好了,朋友们,本期内容就讲到这里。以上我们讲了阅读的“天地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阅读的三个时代就全部分享完了。
本篇内容综合整理自:《阅读是一种责任》,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国农业博物馆、搜狐新闻、百度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