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让学生在“行知”中形成能力

让学生在“行知”中形成能力

2022年07月18日 17:38:21 来源:家明的博客文章 访问量:438

让学生在“行知”中形成能力

  这学期,我继续阅读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这本书共有七个话题:解读与处理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设计、组织课堂对话、课堂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指导、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每一个话题又包含几个子话题,运用大量案例与分析、总结,阐释了课堂教学中的众多问题,非常具有指导性。

  书中有这样一个子话题——能力的形成是“获知”还是“行知”。对于“获知”,大家一看这两个字自然也就知道其意思,“行知”是什么?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开放的情境,开展一系列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以时间空间的支持,让学生在自己切身的体验中,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螺旋上升式发展。

  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以“行知”的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但长期以来,受“知识本位”的深刻影响,“能力”被“知识”所掩盖,能力被“知识”所替代,并常以“授受”的方式在教学,这些在语文课堂中都屡见不鲜。表现为错将知识当成能力,错将“方法的告诉”当成能力的培养,误将一切训练和活动都当成有效实践,认为能力可以一蹴而就。

  能力的形成机制是“行知”,它意味着主体的参与,主体的经历,也意味着能力的递进,能力的上升,“行”而发展,“行”而形成,“行”而提升。学生是“行”的主人。任何包办代替,都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能力有提升的语文课,一定是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场景的,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将“行”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口中、笔下,时时作亲近接触的。保证学生的亲历身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原点出发,学生才有真正的主体地位。

  在一次活动中,我听了薛法根、张祖庆、潘文彬两位名师精彩的示范课和讲座,领略了两位大家的风采,他们的设计简约但却不简单,很多做法对我的教学都有很深的触动。在这次活动中,我的感受有三点,分别是快乐、启迪和回归。

  第一快乐。薛老师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快乐交流中,不着痕迹地进行听、思的训练。在听写词语中培养倾听提取信息辨析的能力在写字中巩固识字,重点通过写好“主笔”指导写好字在读中一次次引导学生发现叙述语和对话语的不同在思的基础上,培养说有序概括抓关键词概括的能力。

  第二启迪。首先是在教学中几位老师都非常注意教方法,如,写好字的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抓关健词有序概括的方法通过观察图颜色体会绘本中的奥秘的方法。其次,老师更注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尤其在张祖庆老师的课堂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喜爱阅读,渴望同样在阅读绘本中获得发现的愉悦,他们的兴趣能够清楚地表现在那踊跃的发言和探求的眼神之中。今天教的只是一本书,那么,学生在学完本课以后,可能会读更多的书。当然在这里,我们教师也要注意选择解读和设计。

  第三回归。三位老师的课,两位老师没有使用PPT,这又让我们看到了朴实而扎实的教学薛法根老师几大板块教学之间的连续,潘文老师关注学生的存在,让学生板书质疑听写概括,运用言之有序言之有味进行自主学习。薛老师讲的是《剪枝的学问》,果树经过剪枝,会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剪枝”,三位老师的教学主张,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回归教学的本质,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告诉,是启迪而不是灌输。我们今后的教学,也要注意培养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爱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善于探究和创新实践。要培养主动学习的学生,培养会学习的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编辑:刘亮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博野县兴华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博野县直属兴华小学 联系电话:0312-832355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